QM论坛品茶,群狼谷论坛官网手机版,苏州各区桑拿419论坛,快活林全国兼职论坛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

硒宝 01-30 18:05 239次浏览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-硒宝网

专家在三亚的一处稻田里对参评“海南好米”的水稻品种进行田间测产评议。尚野 摄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-硒宝网

万宁市南桥镇出产的提纯复壮山栏稻。 周皓颖 摄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-硒宝网

琼海市嘉积镇温泉村出产的杂优米。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-硒宝网

洋浦经济开发区三都区新村的村民在制作米烂。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

海南安定富硒大米(富硒大米市场前景)-硒宝网

昌江白石黑米。资料图

“五谷者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?!蔽蘼凼嵌杂诶习傩栈故枪?、民族,粮食安全都是头等大事。海南地处祖国南疆,长夏无冬,光热充足,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让稻米与海南有着数千年的不解之缘。特别是近数十年来,全国的科研工作者纷至沓来,在琼州大地上躬耕育种,培育出许多优良的稻种,擦亮了南繁育种的金字招牌。

“隆望两优889”“野香优海丝”“美两优秋香”……除了新培育的水稻品种,山栏稻、定安富硒大米、文昌紫贝赤稻等本地特色稻米也颇有名气。历史上,海南先民培育或引进种植了数十种水稻,其中不乏米粒清香可口、形若珍珠的优良品种,正可谓琼州古来稻米香。

琼岛种稻三千年

目前可见海南岛种植稻类的文献记载,最早为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的“儋耳、珠崖郡,男子耕农,种禾稻苎麻?!惫愣际跏Ψ堆г航淌诔鹿饬荚凇逗D暇檬费芯俊芬皇橹刑岢觯D系阂胫种菜镜哪甏υ缬谖南准窃匾磺曛亮角?,可推测至今大约三千年至四千年。

从汉代至唐代,海南的水稻种植水平一直不高,虽然《唐大和上东征传》说鉴真和尚在海南崖城见当地民众“十月作田,正月收粟,收蚕八次,收稻再度”,但当时海南农业水利设施十分落后,所种水稻产量不高,且品种多为刀耕火种的旱稻。李德裕在被贬海南时写的诗就提到了“五月畲田收火米”。

至宋代,宋真宗遣使取种占城(今越南南部地区),引入占城稻(也称占稻、占禾),先在福建等地种植,后推广至海南。这种稻种植周期短、产量较高,海南人称之为“安南占”(安南即今越南北部地区)。

在宋真宗之后,当大才子苏东坡来到海南时,占城稻已在琼种植多年。东坡写诗云:“半园荒草没佳蔬,煮得占禾半是薯。万事思量都是错,不如还叩仲尼居?!辈恢郎砦俺曰酢钡亩孪壬秤冒樽攀磔髦蟮囊还汲堑久谆崾鞘裁次兜?。

古时海南的稻谷也有粳、糯之分,粳米用来做米饭,糯米用来酿酒,直到今天海南的黎族群众还保留着用自家糯米酿酒的习惯。而粳米、糯米之下的细分品种就更多了,粳米有百箭、香粳、乌芒、珍珠、鼠牙、东海、早禾等,糯米有黄鸡、乌鸦、光头、九里香、小猪班、狗蝇、虾须、赤米等。清道光《琼州府志》中记载的稻谷品种有77种,其中粳类54种、糯类23种。

虽然海南古代稻谷品种很多,但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,很多时候琼岛无法做到粮食自给自足,仰赖外部供给。苏东坡所言“北船不到米如珠”,反映出当时琼岛居民面临的窘境。

古来稻米好滋味

苏东坡谪居儋州之时,当地老百姓种得更多的还是糯稻,其中一个有名的品种便是铁脚糯。苏东坡在《东坡杂记》中写道:“黎子云言,海南秫稻,率三五岁一变,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,今岁乃变为马眼糯,草木性理,有不可知者?!薄耙责の?,以糯为酒,糯贵而黏贱,盖以其性善变、罕得佳实也?!闭馑得鞯笔辟僦萑司8恢种驳牡竟绕分?,前几年刚种铁脚糯,今年又变成了马眼糯。

明代黄省曾编撰的农书《稻品》记载:“铁脚糯……其秆挺而不仆?!笨杉馓排匆菜忝逼涫担幸凰疤拧?,具有抗倒伏的特性。

清道光《琼州府志》记载,粳稻一类又称香粒、香稻,“粒小性柔而味香”。正如其名,香味是其最突出的特点。香粒并非海南独有,其他地方的史志也对其有记载。

明代《农圃四书》提到:“香稻……粒小而性柔”“以三五十粒入它米数升炊之,芬芳馨美,谓之香子。又谓之香櫑”。魏文帝与朝臣书曰:江表闻长沙有好米,何得比吴中香稻耶?上风炊之,五里闻香?!薄吧戏绱吨?,五里闻香”这样的赞誉是否真实今天已不得而知。

古时海南人还用香粳酿严树酒。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中称:“有酒树,曰严树,产于琼州,捣皮叶浸之,和以香粳?;蛞允褚赌鹪褪占闯删?,日严树酒?!?/p>

早在明代之时,海南就产出“珍珠”“珍珠?!敝嗟牡久?,史志中称其“米稍圆而色洁”,与今天市场上的珍珠米类似。此外,还有“珠盖”这一稻谷品种,其“谷圆如珠”。

海南米香“出深巷”

《广东新语》记载,清代时海南澄迈是优质香稻产地,这里出产的香稻“粒白而长,亦绝香。”可见澄迈稻米自古便负盛名。如今在澄迈,还流传着“龙吉贡米”的故事。

相传龙吉村建村已800多年,该村始祖郑宋公于宋代庆元年间渡海入琼,游览迈岭,远见有一巨石犹如一巨龙盘踞岭上,认为此地风水很好,便定居于此,有了后来的龙吉村。

来到龙吉村,还未进村,先入眼帘的便是一处开阔的田洋,田洋一直延伸至澄江支流岸边。据当地传说,自明代弘治年间往后的300多年间,这里生产的稻米曾作为贡品被送进京城。

相较于传说,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生长却有实实在在的根据。龙吉村田洋的土层中有一层厚厚的黑土,有利于作物生长。

在琼岛东部的文昌,同样有特色水稻品种流传至今,比如紫贝赤稻。紫贝赤稻米被当地群众称为“虱子米”,米呈红色,米的颗粒较普通大米稍小。据当地群众介绍,紫贝赤稻这一品种世代相传,已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史,这种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海南新培育或引入了许多水稻良种,比如琼海的“科六”。早在1976年,琼海种植“科六”的面积已达24万多亩。如今,海南仍有一些品牌餐饮店将清香可口的“科六”米作为制作海南鸡饭的专用米。

近年来,海南一些市县打造特色稻米品牌,让本地好米香飘千里。如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白石村出产的黑米,呈墨黑色,非常适合用来煮粥喝。上世纪80年代,白石村村民开始种植这一水稻品种,一些村民用黑米加入银耳、桂圆等煮粥,用于招待上宾。此外,还有临高胭脂香米、文昌冯坡节仔米、儋州东坡红米、琼海大路米等,过去一度“藏在深山人不知”,如今随着品牌建设力度的加大,越来越被市场认可。

民间曾有“跟稻花”习俗

提到海南的特色稻米,近年来在各种交易会、推介会上大放光彩的山栏米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品种。“无平原旷野,伐树火之,散布谷种于灰中,即旱涝皆有收获,逾年灰尽。土硗瘠不可复种,又更伐一山,岁岁如之?!闭饩褪撬降牡陡鹬?。

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说“吾粤最重占米”,同时又热情地称赞琼崖历来“黎米最香”。所谓黎米,即黎族村落出产的稻米,也就是山栏米?!豆愣掠铩分谐啤胺差刺锼换鹆?,石田所生曰石粒。石灰咸,其粒颇苦;木灰淡,其粒绝甘”,由此看来,在山木灰中长成的山栏米,其“绝甘”的名声在当时已传播于外。

作为海南好米的代表,山栏米还因其千百年来与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山栏文化。山栏稻一年种一茬,待到收获季节,稻谷入仓,人们都要载歌载舞畅饮庆贺一番,同时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,由此慢慢形成了山栏节。

此外,黎族同胞还有“封米缸”的习俗。过年之前,男人上山拾柴火,采集伤补草药泡酒,而妇女则在家中加工稻谷,将谷子舂成白米,在腊月里把新米(近期吃的除外)装满米缸,用红纸封口,一般要过了小年才能开封启用。

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介绍,以前万泉河畔有“跟稻花”的习俗,所谓“跟稻花”,其实是一种淳朴的民间互帮互助模式。它以亲邻为对象,以自愿为基础,以互帮互助为目的,以稻米为实物,大家合力帮助因红白事遇到困难的村民。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乡绅做“花头”,组织十几户人家“跟稻花”。水稻抽穗扬花,象征着丰收在望,“跟稻花”就像水稻开花一样,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。(文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)

  • 暂无推荐